必一体育:情缘|跨越半个地球的牵手

来源:必一体育下载 作者:必一体育app    发布时间: 2024-01-12    1 次浏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调研员高新民、科技处副处长姜世军,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Mark van Loosdrecht,我校校长张爱林、副校长张大玉,学校污水处理团队负责人郝晓地教授、环能学院、党政办公室、宣传部、研究生院、高精尖中心、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副校长张大玉主持。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 马克·梵·洛斯德莱特(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寒冷的初冬,这个消息让Mark教授与北建大的情缘更近一步,像极了热恋中的情人。而这场景又怎是一个情字了得。

  1992年,郝晓地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识了Mark。那时的Mark博士毕业进入代尔伏特理工大学著名Kluyver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还不到5年,但其在生物流化床工艺研发及工程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已展露出他对生物处理工艺从微生物微观探索向工程化宏观过渡所具有的独特思维方式与研发魅力。

  “这个人非同一般,脑子比计算机还快!”一位荷兰同事的介绍引起了郝晓地的注意。一向侧重应用研究的郝晓地,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了微生物方面的机理研究,而这正是马克的研究领域。从应用层面的“中医”(郝晓地)把脉,到微观层面的“西医”(马克)下药,这对于郝晓地来说,如同开启了污水处理的另一扇研究的大门,引发了郝晓地向马克求学的强烈。

  然而缘分是靠努力争取来的。鉴于当时两人研究背景的差距,郝晓地第一次的求学申请被马克婉谢了。求学的坎坷并没有打断郝晓地求学的念头,他一直保持着与马克的联系。经过几年的学术积累,1998年郝晓地再次向Mark表达了求学意愿。两人对于学术的追求,终于促成了他们的师生情缘。为了帮助郝晓地找到合适的研究题目,马克结合郝晓地的学历背景,以及马克实验室开发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模拟技术,为其量身定制了“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工艺模拟”课题这一研究方向。

  学习的时间悄然而逝,2001年10月,郝晓地仅用2年时间便完成博士学业回国。亦师亦友的关系,让郝晓地了解到马克对中国一直有着好奇与向往。回国前郝晓地便与马克约定,到北京工作后即刻邀请他来中国访问并积极联系所在学校,尝试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互通两国有无,将先进的理念、思想与技术引入中国。

  2002年9月,在郝晓地的引荐下,马克如愿来到了北京,走进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的前身),成为学校兼职教授。伴随着第一次全国性学术讲座的开展,马克关于污水处理的超前理念与可行技术,也着实地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他关于未来污水技术资源化的观点,迅速掀起国内污水处理资源化的研究热潮。

  马克与郝晓地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研究方向。他们研发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为中心,以磷回收和碳中和为着力点,让污水处理技术的走得更为长远。

  “把握好方向才能谈技术”,郝晓地作为马克团队成员,认为污水中蕴含着丰富的有机物、营养物及能源,定位于热能回收、磷回收、有机物非能源转化(高附加值有机物)才是技术研发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遏制磷资源日益短缺、抑制碳排放,实现有机物循环使用。

  那些年,Mark多次来华举办学术讲座与培训,听课和受训人员累计超过几千人次。马克在学校的生活轨迹也很简单,宾馆——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每次来了,他都会与师生一起投身在实验室。“马克教授很好养活”,郝晓地开玩笑地说。不讲条件、随和近人、专心研究,是马克留给北建大师生们的最深印象。

  简单低调的生活作风,却促成了Mark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他的研究理念与技术几乎统领了世界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为此先后获得水研究领域两项世界大奖:新加坡李光耀水奖和斯德哥尔摩水奖,这是水研究领域绝无仅有的事情,特别是斯德哥尔摩水奖被业界誉为水业诺贝尔。同时,他还先后获得荷兰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双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他与北建大的合作,不仅让北京建筑大学市政工程学科在学术成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而且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时间到了2016年,学校获批北京市政府“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政府立项。以外智引进为目标的人才项目,巩固和加速了Mark与北建大的深度合作。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与北京建筑大学遂邀请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签署谅解备忘录,借助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丰富的水处理技术实力,在学校建立实验基地,同时在首创股份东坝污水处理厂建立中试基地。新一轮的 “学术国际化,技术社会化”合作正式开启。

  三年来,中心针对北京市最新出台的严格“京标A”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工艺数学模拟/运行优化、污水处理碳足迹核算、下一代污水处理技术开发等4个方面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本地自主研发,构建起三方知识产权共享的技术研发模式,解决了过去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买来卖去”,易被“卡脖子”等被动现象。

  以马克为代表的中心成员在学术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合作研究成果在《Water Research》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不断发表,总计达20篇之多,仅2019年一年便在《Water Research》发表6篇具有学术份量的论文,其中2篇还发表在极具影响力的专栏“Making Waves(掀浪)”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热议,为国内行业技术方向指明了方向。

  有了学术视野,就可以高屋建瓴地看清世界发展方向。在与首创的技术应用合作中,中心秉承“学术国际化,技术社会化”的合作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学术视野为指引,着眼于未来,在开发紧凑型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前期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目前首创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京标A”污水工艺、CREATE工艺生产性试验、数学模拟技术在首创所属国内污水处理厂开始全面应用。

  未来,“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将在马克院士的指导下,通过联合培养博士、青年教师等形式,使学术水平向着更高层次迈进;通过与首创等单位的技术应用合作,继续推进污水处理技术更广范围、更合理的社会化应用。

  筑梦北建大、筑梦中国,马克与北建大的情缘还在继续。我们期待马克与北建大之情缘继续缔结出更多的胜利之果,为首都乃至中国的水生态恢复与维持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北京建筑大学兼职教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 Kluyver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工艺研发负责人、荷兰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双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获得具有世界水处理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斯德哥尔摩水奖和新加坡李光耀水奖,学术声誉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