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体育: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

来源:必一体育下载 作者:必一体育app    发布时间: 2024-03-04    1 次浏览

  举目远眺是蔚蓝的海,环顾四周是怡人的景。苍翠的红树林,洁白的白鹭,火红的三角梅……走进福建厦门,就走进了一幅多彩画卷。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同样亮眼——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厦门创造出占全省14.8%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8%的外贸进出口总值。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同年6月,习同志从河北正定赴厦门履新,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

  从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到要求厦门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从寄予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殷切嘱托,到赋予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习总都把脉定向,为厦门树牢“生态立市”之志、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2017年9月,习总在金砖国家厦门会晤欢迎晚宴上深情地说。

  始终遵循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

  筼筜湖从人人掩鼻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映照30多年来,厦门人生态优先的自觉和绿色发展的担当。

  筼筜湖的前身为筼筜港,入夜后渔船灯火闪烁,形成当时的厦门一景——“筼筜渔火”。到上世纪70年代,筑堤围湖,向海要地,筼筜从海港变成内湖,水域面积缩减到1.6平方公里。

  到上世纪80年代,环筼筜湖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工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湖,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湖水泛出臭味,沾在衣服上很长时间都散不掉。”从小就住在湖边的市民陈志毅记忆犹新。不堪重负的筼筜湖,成了厦门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对人民群众的呼声,时任厦门市委、常务副市长的习同志牵挂在心,思虑深长。

  翻开留存的会议纪要,治湖决心跃然纸上——针对“九龙治水”难题,会议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针对治湖资金难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这相当于当年全市一年基本建设投入的1/10,比之前十几年的投入总和还多。

  习同志创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总结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会后,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20字方针”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一场治湖大仗、硬仗全面打响!

  “30多年前,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习同志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依法治湖理念,成为筼筜湖治理成功的关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艳艳说。

  从1989年市政府颁布《筼筜湖管理办法》,到后来的升级版《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再到实施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推进治湖。1994年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厦门制定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里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污染症状在湖中,病灶根子在岸上,截污处理是治理筼筜湖的治本之策。”厦门市政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青说,1989年,福建省首座污水处理厂——厦门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当时在筼筜湖南岸禾祥路一带,就有上百家企业。我们一家家摸排、动员,进行污水管道改造。”

  1988年以来,厦门市在环湖周边关停、搬迁210家污染企业,高标准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对周边85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从源头提升筼筜湖流域水质。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筼筜湖进行了5次全湖清淤工程,累计清淤约560万立方米,将淤泥用于修筑白鹭洲、白鹭岛等。”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张炜鹏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上世纪80年始,筼筜湖上陆续修建了西堤闸口、引潮堤。每天涨潮时开闸纳潮入湖,退潮时打开泄洪口,实现湖水更新。

  “利用自然潮差纳潮吞吐动力,是筼筜湖治理中极具创造性的举措,是一项尊重科学、远瞩的决策。”张炜鹏说。

  65岁的厦门市民卢和,观鸟、摄影多年,用镜头记录了筼筜湖的变迁,“从污水横流、鱼虾绝迹,到水清岸绿、鸟翔鱼跃,湖边人们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厦门加大投入,在筼筜湖周边建设多个“口袋公园”,居民们出门15分钟内即可到达附近公园。

  “筼筜渔火”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筼筜夜色”却成了更加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湖片区,已是厦门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化茧成蝶的筼筜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习同志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其中设置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并将良好生态作为厦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习同志为这座城市的永续发展深谋远虑,作出长远的科学规划。

  1986年1月,在厦门市八届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同志强调:“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这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

  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习同志立场鲜明:“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海风吹拂,绿树摇曳。厦门翔安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根系深扎于滩涂的“海洋卫士”红树林,在海天之间呈现美丽风景。

  “习总去年在广东湛江考察时说,‘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听到这话,我心情无比激动!”红树林旁,厦门大学教授卢昌义兴奋地说。

  卢昌义深耕红树林研究与保护已有40多年,“厦门的红树林保护工作起步早,我是这项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

  发黄的纸张,斑驳的字迹,卢昌义向记者展示两张珍贵票据,“1986年10月,收到4000元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经费;1987年10月,收到6000元红树林引种驯化研究经费。那两年厦门市林业局给厦门大学拨了两笔款,用于开展红树林保护课题研究。”

  “1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习同志极具前瞻性地认识到红树林的巨大价值,亲自抓红树林保护,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也下了大力气。”卢昌义说。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取得开创性成果。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实施。在下潭尾,85公顷红树林重现海滩。

  红树林守护海洋,厦门人守护红树林。全市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提升至2023年的173.9公顷,海岸带生态活力和韧性显著增强。

  “快看!白海豚白海豚!”乘船前往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的途中,记者与中华白海豚不期而遇。

  几头中华白海豚畅游水中,不时跃出海面呼吸……现场见证“城在海上,豚在城中”美好景象,人们不由得欢呼雀跃,赶忙拍摄、记录。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习同志在担任福建省委、福建省省长期间,对厦门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并要求厦门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2000年以来,厦门市建立了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12种珍稀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面积达7588公顷。”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说。

  中华白海豚喜欢在江河入海口的海湾栖息繁衍,而这里正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保护难度很大。出台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的种群数量逐步提升,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如今的80多头。

  “海洋生态环境好不好,中华白海豚是指示性物种之一,厦门是全国少有的可以在城区海域经常观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先艳说。

  海湾型城市的生态保护,是一项世界性课题。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资源环境压力大,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难题,往往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省长的习同志到厦门调研,从全局视野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并指明了“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

  岛内一个“拳头”,伸展为全市一个“手掌”,城市发展新天地豁然打开。156平方公里的岛内面积,曾束缚厦门发展步伐;跨越海湾,则是10倍之多的广阔天地。厦门开启加速跨岛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昔日的厦门,一些地方乱采乱砍滥伐,一些山峰变成了“瘌痢头”,沙滩滩底裸露。习同志迅速作出部署,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一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卫战由此打响。1986年,厦门市政府颁布《厦门市沙、石、土资源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此后,对裸露山体、海岛及森林等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全岛实行“封山育林”,关闭所有砂石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100%。

  埭头溪一度污染严重。同安区采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河道全部清淤、建设湿地公园等举措,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昔日的黑臭河,如今成了市民群众亲水乐水的好地方,去年全年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厦门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域治理农村污水,大幅减少陆源入海污染物。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实现“四个100%达标”,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9.3%。

  碧波荡漾的马銮湾畔,市民或散步健身,或观鸟拍照,乐在其中。过去,马銮湾大量水域被围占改造成虾池鱼塘,水质恶化发黑。退垦还海,流域治理,生态补水……一套综合治理“组合拳”打下来,马銮湾海水的颜色,从“好像可乐”变成了“透亮雪碧”。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现在争相飞到马銮湾过冬。”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郭强,举起相机拍个不停。海湾清淤而成的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是他的“追鸟”首选地。

  湾区较多、“湾中有湾”的厦门,在国内沿海地区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因地制宜,“一湾一策”。2002年以来,相继开展海沧湾、五缘湾、杏林湾、同安湾、马銮湾等5个湾区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实施海堤开口清淤整治,重构红树林岸线,修复沙滩,构建优美海湾人居环境。

  “海上美容师,守护厦门蓝”——厦门市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墙上标语格外醒目。“巡查海域变大了,打捞的垃圾量却在逐年递减。”刘五店作业队队长杨海山说。

  厦门建立海上环卫机制和减少海岸溪流垃圾入海保洁机制,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海漂垃圾分布密。